這部影片是我在看中天書坊專訪導演陳懷恩、楊麗音夫婦時發現的..


有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深深吸引著我..


可惜那時影片已經下檔了


所以我就決定若DVD出版時


就要給它好好的支持一下


所以又再康熙來了知到DVD出版的消習


我去亞藝買了精裝版628大洋很衝動的買了..






 


練習曲 Island Etude-單車環島日誌


2007 4 27 日晚場起上映


108分鐘/劇情片


導演:陳懷恩


演員:東明相、SAYA、阿公洪流、吳念真、趙自強、胡德夫、許效舜、李永豐、楊麗音


監製:楊麗音


監製/製片:王耿瑜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這句話給了很大的省思,如今得想想有那些事情想做卻沒執行,往往因為眾多的原因,則將事情擱在那兒,現在也要慢慢的推動自己的目標,達成自己的夢想。


 


劇情簡介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


他先是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境;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遊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


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人生一瞬組成十三個切片


拍攝 MV的魔幻劇組


11線的單車騎士


立陶宛女孩的海邊偶遇


莎韻之鐘的傳說遐想


北火電廠的歷史軼聞


平浪橋頭的天地一沙鷗


國小老師的畢業紀念


太平洋的風樂聲澎湃


塭寮堤岸的噴畫少年


阿公家的童年往事


媽祖遶境的祈福信徒


西濱公路的漂流國土


太麻里的素人雕塑家


 


旅行總是聽故事的最好時刻。


這是一部帶著渴望旅行的朋友一起出發的電影,一部台灣海岸公路電影。


 


◎由曾經榮獲威尼斯金獅獎的《悲情城市》攝影師陳懷恩,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練習曲》,透過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雖然一無所有,依舊騎著單車勇敢上路,環島一週;雖然聽覺障礙,依舊背著破吉他浪漫啟程,經歷人世的故事。在這七天六夜當中,透過主角本身及旅途中所遇到人與點點滴滴的故事,傳達出導演及每個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居民對家園的熱愛。我們是個海洋國家,我們和海洋的距離,卻是又近又遠。景觀多變與豐富的一千多公里海岸線,提供了說故事的最好場景。


 


台灣沿海不僅是美,它也有著這塊土地人們生活的真。


本下文章及圖片引用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eliacheng&article_id=6451241


3/9【練習曲】華納電影公司 試映&雜誌訪問


那天,記者們首次與導演陳懷恩相聚,還有監製.演員指導.演員.導演太太楊麗音,製片王耿瑜,男主角東明相,演員 K-one的達倫


大家相談甚歡,但後來漸漸感人起來,真的很像觀看'練習曲'的過程,先是興奮,之後就開始沉澱,然後熱淚盈眶...


以下是訪問實錄(感謝浩軒同學整理)


 


導演 陳懷恩


為什麼叫練習曲?


因為我還在練習阿,學音樂的都知道,要進步到下一階段前,需要用練習曲來鍛鍊,讓自己進步,人也是一樣,需要經過練習才能成長,這是我的第一部電影,所以一切都還在練習嘗試中。


 


為什麼想拍這部電影?


在都市生活工作繁忙,或許沒辦法找出時間自己環島,因為那至少需要七八天的時間,那我拍了這部電影,至少可以讓大家輕鬆的"環島一圈"走一下!我的電影有三不政策:「不暴力、不色情、不犯罪。」我想拍什麼人都能看的電影,拍練習曲我有個目的,就是讓台灣這個角落的人可以看到另一個角落的人在做些什麼。


在導演上,我雖然在是個"資深新人",但其實已經在電影圈工作二十多年,擔任攝影師拍了許多部電影,算是很資深的;但往往就是因為資深,對任何事情都會想很多,像是得花多少時間、多少錢、錢又要從哪裡來?諸如此類的問題,而事情想得太複雜,也就很難真的去做。所以在這部電影,我反而想拍得簡單,至少在形式上是簡單的。簡單並且精確的,整個環島的過程,中間發生的每個故事,都不是隨意放置的,我平常就有收集故事的習慣,腦袋裡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而絕對是對的故事才會放在這部電影、這個地方。


  不過,在主角明相的部份,我反而刻意處理的模糊一點,讓觀眾可以自己去感覺。基本上我對這角色的要求就是簡單、親和,很自然的接受不會產生抗拒,東明相就是具備這樣的特質,我剛看到他的時候,就是被他靜靜坐在那裡的樣子給吸引,雖然沉默、獨立在人群中,但也是能夠親近的。剛開始寫劇本的時候,發現光寫到花蓮就已經兩小時了,如果每個故事要交代清楚,時間就會拉得很長,全部說完要花十二個小時,那這部電影是無法成立的,不過看到明相後,我發現整個電影可以在他這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下,一百分鐘的時間走完全部過程。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他耳朵聽不清楚,不過聽力的缺陷,反而讓他在其他的感受變得敏銳,也更專注的聽,這反而是我們很難做到的,我有時候都會被他折服,有好幾次我們在聽海浪聲音時,他都是第一個知道這是海浪拍打在什麼樣的質地所發出的聲音。而且他非常喜歡音樂,常常在片場帶著耳機,很大聲的唱著歌,真的很大聲,我每次都覺得很吵(笑),但就是因為他這麼的喜歡音樂,我和他發展出一套對聲音獨特的探索,就是因為他聽不清楚,所以他會用眼睛看、感受節奏的震動來做輔助,詮釋出只屬於他自己的、對聲音的認識,明相說過,那是一種「感覺」,無法說明只能自己去嘗試。我不想在電影裡特別對強調明相耳朵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天生的貴族,從小就接受很不同的待遇,現在他撐了過來,就是希望可以被一般對待,這部電影也是這樣,我不會特別去模擬明相聽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對電影我一直是抱持著很虔誠的態度,如果認為自己可以「完全」的了解對方,感覺會不會太驕傲了一點。


選擇明相擔任主角時,我老婆突然很擔心的發了一個疑問,這是一部騎單車環島的故事,所以主角當然需要會騎單車,可是耳朵影響身體的平衡,明相會騎腳踏車嗎?而事實上明相國中到高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都騎腳踏車從左營到高雄上學,所以他是騎得不錯的,應該說是很不錯,有場白沙屯媽祖遶境,他牽著腳踏車跟信徒一起步行的戲,拍到一半突然警車來趕人,我們看到明相跨上腳踏車落跑的動作,就是個很會騎腳踏車的人。


 


東明相


我想我自己沒辦法騎單車環島,因為我會迷路(),這部電影裡這麼多段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可能是王伯伯的那一段吧,他沒有學過美術,但感覺得到他真的很樂在其中,所以每個雕刻都有它的故事,王伯伯最喜歡的那件刻給爸爸媽媽的禮物,給我很多的感觸,提醒了我自己也要多陪陪爸媽還有外婆,還有很多過去幫助過我的人,你知道嗎?我跑去找已經二十年沒聯絡的老校長,我邀請他來看這部電影,他非常的高興。拍完這部電影後,感覺自己真的有些改變,本來有些東西藏在心理不想碰,現在的我會願意放開一點,身旁的朋友都也都說我變開朗了。


 


達倫


這是我第一次拍電影,跟之前拍過的一些偶像劇有很大的不一樣,偶像劇常常是快節奏的,很多個鏡頭快速的連在一起,但在拍電影的時候,導演這一整場戲可能就這個鏡頭,而這鏡頭是有很完整構圖的,裡頭已經包含很多元素,能夠說明很多事情。戲的部份,偶像劇多是很早就拿到劇本捻詞,演的時候也必須照台詞一句句講,可是在拍練習曲時,我到現場才拿到劇本,導演還說大概看看就好,不用照上面的演,放輕鬆、自由一點,依當下的感覺來演,最好每次都不一樣,這是與偶像劇不同,很特別的經驗。其實我和劇中角色一樣,是從國外回來的小孩,所以對台灣尤其是中南部不是那麼熟悉,特過拍攝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台灣原來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觀光旅遊不一定都是要到國外,台灣有很多漂亮景色是不會輸給外國的。


 


監製 楊麗音


  其實我也是從這部電影學著怎麼當製片,還好我的這張臉在中南部還算好用,因為中南部的人都很怕金光黨,看到我們劇組每個看起來奇形怪樣都會怕怕的,但因為很多人認得我這張臉,也就比較容易接納我們,對我們非常照顧,南部人本來就很熱情,只是因為他們被騙怕了,可見詐騙在這裡有多猖獗。


身為製片與這個「導演」的相處還算良好,導演是個隨和的人,能夠「因地制宜」,以達倫在廢墟裡的那場戲來說,本來計劃是在巴士亭,但在前一個拍攝地點旁發現那間廢棄的屋子,感覺很適合,和導演討論過後,他也能接受這樣變動,讓劇組節省了很多時間和車資。而那裡本來要掛的也不是「莫生氣」,但因為忘了將原本那張帶出來,只好趕緊在車上找替代品,其實這也是很巧合的,因為那段時間我知道導演為了這電影心情很焦慮,發生這樣的事情他也沒說什麼,可見導演的脾氣真的很好。


  明相是個心思很細膩的人,有一次替他試裝的時候,發現副導的鞋子很適合就拔下來要給明相穿,一回頭明相已經不見蹤影,原來他跑去拿拖鞋給副導。


 


監製/製片 王耿瑜


  我大學時就認識導演了,但我其實一直待在導演組,這也是我第一次擔任製片的工作,做了才發現要找到專業電影工作人員是很困難的,從場記、助理都是來自電視或是廣告等等東拼西湊而成,所以這次的經驗讓我學了很多,對於現在的電影環境感觸良多,之後如果要繼續製作電影有很大的幫助。


  而這部電影的拍攝,也真的感受神明那種不可知的力量,很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人的力量就成的,冥冥之中好像就有神的力量在幫助我們,所以謝謝媽祖。


導演 陳懷恩


天氣


這部電影幾乎都是在戶外取景,因此天氣變成了最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也做足了功課,每天晚上都要上兩個國外的氣象網站看氣象雲圖、觀察風速、雲的變化,台灣的氣象局我們都參考而已,已經站在這兒淋雨,打電話到氣象台還說那裡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為了天氣,明天要拍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製片組就得很辛苦,每天都得沙盤推演,決定要去哪裡拍,那裡如果下雨又要轉去哪裡,得準備兩套計畫。當然這也造成敲通告上的問題,本來明天準備拍舜子,可是下雨所以想改拍達倫的部份,但很可能達倫那天有別的事了。像趙自強就對他很抱歉,我想可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要拍練習曲了,因為他每天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上說今天本來要去拍練習曲,可是因為下雨所以又得延期了。結過趙自強的部份到今天都還沒辦法補拍。


 


吉他


吉他真的是種很獨特的樂器,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當你彈奏琴弦時,那共鳴會很直接地觸動你的心,而且我遇到的那個學生也真的是揹著吉他環島,練習曲中環島的學生是真有其人,我在東海岸遇到他,他叫阿材,是崑山科技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向學校請假,打算在畢業以前完成環島。我那時候坐在車上,第一眼看到他揹著一把大吉他在沿海公路上騎著腳踏車,我就和旁別的人打賭他一定是個彈吉他的新手,我後來跟他聊天,一開始還不好意思直接問他是不是新手,我是問他「同學,吉他彈多久啦?」他很靦腆的回答「沒有啦,才三個月左右,還在練習。」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以前做過一樣的蠢事,背著吉他騎腳踏車實在太”費氣”(台語)了,可是剛學的人吉他就像情人一樣,一刻都不能分開,所以環島當然也要帶著,後來他環島完後我和他聯絡,問他這路上吉他彈了幾次,他說:「兩次!」一次是第一天晚上,紮營在海邊,一定要拿出來彈一下,第二次是有天晚上抱著吉他睡覺,所以也算一次,總共兩次,每天騎腳踏車已經很累了,根本沒有力氣再拿吉他出來彈。不過你不覺得揹著一把吉騎腳踏車的樣子,拍起來就是特別好看,想像一下如果把吉他從海報上修掉,感覺就差了點。


 


關於媽祖


有些事情講起來真有點不可思議,好像冥冥之中就有安排,像是漢本車站的外國女孩這角色,當初設定就希望是個匈牙利或是立陶宛的女生,我之前就有聽說過,很多到台灣工作的匈牙利模特兒都會特別跑去海邊,因為他們的國家看不到海,但美國、日本的模特兒很好找,要去哪找匈牙利的女生呢?去年大年初七的時候,我和老婆還有製片跟明相剛好可以湊成麻將的四個人為了準備這部電影,一起到公園散步,坐在涼亭討論的時候,一個外國女孩從前面走過,製片問我這個如何,我說不錯啊,製片就上前搭訕,才發現她剛好就是立陶宛人,她叫Ruta來台灣擔任模特兒的工作,我給她看每場戲預定的場景照片,她翻完以後表示只對一張背後有座廢氣水泥橋的照片感興趣,我笑笑的告訴她「這就是我們希望找她演出的地方。」


  巧的是漢本車站的站長將在3/14號卸任,他是個非常厚道的人,表示新的站長來了以後就不方便再來這裡演漢本站長的角色,而Ruta因為是來台工的,經紀公司只願意空出3/133/14天,3/14號漢本車站有長官要來站長得招待,所以剛好交集到3/13唯一的一天,順利的拍完。而Ruta工作完後就離開台灣了,站長也轉到礁溪站任職。


結果電影拍到後來,很多事情都是交給媽祖決定,有場戲我很想拍,可是怎麼博杯媽祖都不答應,為了這件是我可能是第一個在媽祖面前用PPM的,我把電影開在那裡,花了兩小時和媽祖把故事重頭到尾講一遍,工作人員都不知道我在幹麻,如果知道一定以為我瘋了,結果媽祖還是不同意,後來媽祖給了我一張籤,說事情不可勉強,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也就坦然接受。


  很多時候真的感覺到媽祖的保佑,要去漢本車站拍戲的那天,我朋友都覺得我瘋了,因為當天全台灣都在下雨,可是我們還是去了,結果開到花蓮的時候雨漸漸變小,到漢本車站的時候,雨完全停了,後來我們還很認真的查了當天全台灣各地的氣象,證實真的只有漢本車站這裡沒有下雨。


 


旅程


騎單車環島是趟旅程,也像是人生的一趟旅程,從台東出發逆時鐘繞台灣一圈,對我來說這旅程是不能倒過來的,你想想看,如果從台東出發,你會先騎在東海岸一片寬敞的沿海公路,往左一望就是大海,在晴朗的天氣下是很舒服的,就好像人年輕的時候,很直順一路向前。再來到了蘇花公路,是一段上坡而且彎道很多的路程,光用想的就覺得辛苦,這時候到了人生的青年時期,出現很多挑戰必須克服。走過了北海岸來到西岸,多了防波堤道路離海岸變得很遠了,看到的多是人的痕跡,砫滿煙囪,林口這段看過去總是灰濛濛的一片,為了經濟發展,海岸被強烈侵蝕,海邊的木麻黃全都枯萎了,人到了成年難免得面對一些無奈、逝去的景物。之後來到晴空萬里的墾丁,到了晚年還是要開心一點吧,不然就太慘了。最後回到台東,王伯伯對母親的思念,人所重視的終歸於親情家人,最後重新開始生命的旅程,所以這個順序是不能變的,反過來就會變得很奇怪。


 


而故事中白沙屯的媽祖也是在進行她的旅程,春天的時候全台灣的媽祖都會展開「進香」,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大媽」會啟駕到北港朝天宮進火,取回得以延續法脈的香火,「回到出來的地方」這就是飲水思源。前往,之後回到原本的地方,這就是旅行。明相和媽祖都是在旅行,相同的在過程裡會看到人性的交流與互持,但如同立陶宛女孩Ruta所說:「人在旅程中相伴,但終會分開。」


 


  這部電影有十二個小故事,每個小故事要拍完的時候,我和工作人員都覺得電影在這裡就可以結束了,感覺每場都是結局,這似乎變成一種挑戰,因為做成電影所以就一定有開頭和結尾,是一條直線,但這是一部沒有開始跟結束的電影,每段都可以是開始也可以是結尾,像一個車輪一樣,我想這是「練習曲」特別的地方。


 


末代皇帝的攝影指導VITTORIO STORARO說過:「每次拍完一場戲,我就會痛哭流涕,因為我擔憂明天無法拍出更好的。」電影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態度」,必須不斷地追求新的經驗,「練習曲」就是我做的嘗試,用最樸實的類比技術以劇情片的形式記錄2006年的台灣,像是旅行一樣的在過程中期待意想不到的收穫:台灣的美和這片土地上親切的人。「練習曲」不只是在描述台灣,也是一部認識自己的電影,我想用這樣的態度來感動所有的觀眾。


 


 


騎出千萬票房的練習曲


藉由聽障青年騎車環島的過程,走過每一個城市,珍惜每一段機緣,帶出人生裡可能會遭遇的「未竟」情節,也實踐了中年導演的夢想。


今年上半年最耀眼的國片之光《練習曲》(Island Etude)背後,是對人生有夢的中年導演,與美商影業巨擘的偶遇,讓原本連排院線檔期接受商業檢驗都打算缺席的一場造夢「練習」,竟衝出了2007年上半年國片票房奇蹟,同時帶動全台單車環島風。


在沒有大卡司及神奇特效下,「最老的新銳導演」陳懷恩與監製楊麗音這對影壇夫妻,拍攝《練習曲》的動機為何?票房開出紅盤經歷了哪些曲折旅程?它的成功,看似國片之喜,卻也無意中點出國片的深沉悲哀,這又從何說起?


鏡頭從台灣第一道曙光--台東太麻里--開始;對於長期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且以《悲情城市》一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攝影師陳懷恩來說,此刻也是他跨入劇情片導演的起點。


緣起: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


「還有人稱我『楊懷恩』哩!」陳懷恩苦笑地說。很顯然地,即便身為國際大導專屬攝影師,並擁有長達22年電影經驗的他,身上所散發的光芒仍遠不如金鐘獎影 后 太太楊麗音。但只要在電影界,說起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尼羅河女兒》、《好男好女》、《再見南國》等片中,如說故事般的長鏡頭運鏡,都知道是出自陳懷恩之手。2005年,以故宮博物院為場景,導演鄭文堂用蘇軾的《寒食帖》串起了關於時間、記憶、一些流離與情感的故事《經過》,則是陳懷恩較近期的影像作品。


1959年出生的陳懷恩,儼然是台灣電影工業起落的見證者。畢業於世新印刷科的他,從場記開始,一路歷經助導、燈光、美術、攝影和製片等工作。走過台灣電影工業「最好的時光」的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錄影帶盛行和好萊塢影片大舉入侵的低迷,他選擇在國片整體市場占有率低於1%的極劣勢環境中,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片《練習曲》。


《練習曲》的緣起,是陳懷恩2004年在出外景的路上,遇到一位崑山科技大學的學生阿財,他背著吉他、騎著單車要環島。陳懷恩問他為什麼?他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一輩子都不會做了。」而因為這簡單卻有力的一句話,成就了《練習曲》。


由於國片市場式微,被迫轉戰廣告片的陳懷恩,經過8年「人被物質化」的洗禮,聽到這句話心頭一震。


陳懷恩表示,一般人想到騎單車環島,所思考的不只是路線問題,更在意裝備、安全、食宿……,總得等待一切齊全才出發。可是這個少年什麼也沒多想就上路了。那天後,陳懷恩也開始思考,在自己已近半百的人生中,「哪些事是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的?」


縱使在電影圈打滾22年,攝影成績也不遜色,但執掌導演筒,是他認為的「未竟」之事,也是對於自己獻身電影工業的一個交待。他的決定很簡單--就拍「阿財」的故事好了。


上路:他的「五不」宣言


在類型上,他先用排除法,屏除台灣習慣的社會寫實片,以及近一年來盛行的鬼片和同志片,嘗試走上自己的「旅行電影」。


有感於新聞媒體的羶色腥以及社會亂象,陳懷恩為《練習曲》設定了「五不」:「不暴力、不犯罪、不色情、不抽菸、不要有壞人」,揚棄謾罵衝突,希望利用看似無關的情節和視覺美學的技巧,拍出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


於是,電影開拍。47歲的陳懷恩因為陌生年輕人一句話的啟發,找到了自己中年愁思的出口。


2006年的台灣,蠻重要的。」其實從20057月開始,進行片中景點復勘記錄時,才發現自己心中希望拍攝的景點都已經面目全非了。嚴重的颱風,以及海岸本身的侵蝕現象,短短一年時間,台灣就已經不一樣了,因此除了實現自己執導電影的中年夢想之外,眼見身處土地「生病」的警鐘也加速他的影像紀錄進行。


另一方面,他認為地理上的邏輯,應該有人生的意義境界可做對照。例如從高雄出發,經屏東,台東逆風環島,放入紀念日治時代宜蘭「愛國」女童的「莎韻之鐘」歷史典故、置入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影像故事、西濱海岸的生態問題……等等,這些看似熟悉的旅途片段,其實暗藏著陳懷恩想誘導觀眾思考島嶼的歷史、環境生態、當代社會議題的用心。


難關:壓根兒沒想過全台聯映


但誰也沒有想到,形成台灣影壇話題的《練習曲》,是部原先根本不準備上映的電影。


「到了我這把年紀,即使想實現自我,也要很慎重、要經過很精密的計算,而電影大概是所有藝術創作中最『昂貴』,90分鐘、35mm的長片,成本動輒千萬元台幣,一不小心,很可能後半輩子的生計都賠進去了,」陳懷恩說。


即便申請到新聞局的500萬元國片輔導金,加上他的房子貸款、手機大廠多普達和自行車大廠捷安特企業贊助約一千萬元,也僅敷拍片成本。


一位以「侯孝賢的攝影師」闖出名號,一位是走紅於電視的金鐘獎影后,在結婚二十多年後,《練習曲》讓陳懷恩第一次執起導演筒,也讓楊麗音「被迫」第一次擔任製片。(攝影/林格立)


但拍完後一片不看好的試映評論聲浪,無異將一向樂天的陳懷恩打入幽暗的谷底。


「看完電影的評審學者們,認為這種電影沒有商業劇情片的衝突與張力,沒有賣點,」陳懷恩苦笑地回憶。即使在2006年金馬影展的《台灣製造》系列中得到觀眾票選第六名(前五名均非劇情片),也沒有獲得「電影專業人士」的青睞。


「或許專家是對的吧!」原本懷抱著要拍出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清新影片的陳懷恩,也只有喪氣地告訴自己,只要輔導金申請案可以結案交差就好,之後再到當初拍片的幾個點免費放映,就算回饋當地民眾,「就當作善事!」


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多餘預算,陳懷恩和楊麗音一開始便決定只要花240萬元的拷貝費用,在3家院線放映就好,壓根不想再花錢租戲院及做宣傳。


貴人:口碑效應加上通路優勢


427正式上映前,因為陳懷恩秉持「做善事」想法,透過綠色影展、金馬影展、台中教育扎根影展等大小展演,其實已經有超過4,000人免費看過電影。此時,忙成一團的導演、製片和劇組渾然不知,4,000人的「一言一語」正凝聚成一股風氣。


與「貴人」——美商片商華納總經理的相遇,成了中年導演環島旅程最後上坡路的意外推手。當《練習曲》製片王耿瑜聽到從未發行華語片的美商華納公司,願意提供國片兩次免費使用試片室的機會時,什麼都沒多想的陳懷恩與華納總經理石偉銘見了面。


一向操作好萊塢大片的石偉銘看完《練習曲》之後問陳懷恩,「這部片你是要拍給誰看的?」「既然講的是台灣情感認同的故事,應該要給身處這塊土地更多的人看見,發行通路就要大,才不辜負拍片的初衷。」


在策略上,華納公司並沒有將訴求放在國片或外片等市場區隔上,最重要的是確認行銷主軸:這是部「觀眾會喜歡的電影」,然後全力執行。從那一剎那起,一部原本只打算用來「了卻心願」、「作善事」、只3家戲院上映的電影,在美商華納專業的發行力量協助下,變成全台16家戲院環島聯映,成為低迷國片市場中的罕見現象。


格局放大後,發行宣傳模式也從以往國片獨立製片的操作手法,變成預告片放映、放映廣場海報的陳列,以及「看電影送大獎」等美商做主流片的方式熱銷。而原本的宣傳團隊在「無名小站」架設了《練習曲》部落格,當4,000人的感動激起漣漪時,口耳相傳的「好看」加上比其他國片放映戲院多出5倍的通路,《練習曲》樂章將許許多多原本不看國片的人吹進影城。


未竟:故事還在發生中


427上映以來,到7月上旬這一曲《練習曲》仍在台灣戲院彈奏著,同時也寫下國片最多發行戲院、最長放映期,還可能是今年國片最佳票房得主(1,700萬元)的多項紀錄。然而迎面而來的,有支持,自然也有批評。


面對部落格上指責,《練習曲》劇情張力不足、運鏡不夠精準、「這是年度觀光宣導片嗎?」等「指教」,陳懷恩笑著說:「感謝大家批評。電影是一種很自由的創作模式,電影拍完了,詮釋就交給觀賞者吧!各種意見我都欣然接受。」


另一方面,「在最初,我就是想把台灣最美好的一面拍出來,所以我拍的就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與情感。就像滷肉飯,雖然簡單便宜,但是有媽媽的味道,吃起來很有感情,」 對於國片具有濃厚使命感的陳懷恩透露出《練習曲》成形的基調,也間接回答了觀眾的質疑。


《練習曲》40天拍攝過程中,整體團隊走了將近16萬公里的路,車隊走了16,000公里,足足可繞台灣16圈,其中辛苦可想而知。更何況這一趟所費不貲、結算下來還不見得能夠清償貸款的「未竟練習」,竟讓陳懷恩和楊麗音夫婦遇到另一個困境——未來的生涯轉換與生計問題。


「這次當了導演、出了鋒頭,以後誰還敢來找我當攝影師啊!」電話那頭的陳懷恩苦苦地說。至於他的導演夢還有沒有第二回?他用輕輕的嘆息代替回答:「希望吧!」


「影像環島」已經唱了序曲,當由知名歌者胡德夫的片尾曲悠悠揚起時,「找到更多人進戲院看國片」的反思至少已經啟程。


文/黃亞琪  


台灣光華雜誌 八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